|
|||||
|
|||||
青藏高原的晨光还未穿透云层,拉哇水电站的工地上已响起冲击钻与泥浆的碰撞声。 J9九游会成都院职工亢亮,正蹲在围堰防渗墙的施工基槽旁,一手攥着泛黄的监理日志,一手捏着沾满泥浆的卷尺,仔细核对混凝土浇筑的厚度。他的工装裤脚结着冰碴,安全帽上覆着一层薄霜,与身后巍峨的雪山融为一体。这是他在高原工地平凡一天中的缩影。 65米覆盖层下的“愚公之志” 2019年,拉哇水电站上游围堰振冲碎石桩工程启动,河床覆盖层深达65米。砂卵石与堰塞湖沉积层交错分布,如同地质迷宫。面对这一“硬骨头”,亢亮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扎进图纸堆,连续一周与团队反复推演方案。深夜的办公室里,他裹着军大衣,用冻僵的手指敲击键盘,逐字修订大坝围堰地基处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较真,他说:“监理人的职责,就是替工程把关。” 施工期间,他坚持每天带队巡查,2623根振冲桩的坐标、深度、填料量,全部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高原的寒风如刀割,他却在桩基旁一站就是数小时,紧盯振冲器贯入速度。一次暴雨突袭,他冒雨组织工人撤离,自己却因高烧被送下山。三天后,他又出现在工地,沙哑着嗓子叮嘱:“成孔尽量一次不间断完成,不得无故停钻。”最终,振冲桩检测全部合格,渗透系数、密实度均优于设计标准。业主代表感慨:“数据不会骗人,每一组数字都是亢工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76米防渗墙的“毫米匠心” 防渗墙施工是围堰、基坑、大坝工程的“命门”,墙厚误差需控制在±2厘米内,而76米的深度创下高原纪录。面对混凝土在低温下的凝结难题,亢亮带着技术员住进工地集装箱,三班倒跟班作业。深夜零下15℃的寒风中,他裹着棉大衣,打着手电检查模板接缝,睫毛上凝着冰晶。一次混凝土浇筑时,他发现某段坍落度偏差0.5厘米,立即叫停施工。有人嘀咕“这点误差不算啥”,他却较真:“防渗墙是良心工程,差之毫厘,溃于蚁穴。” 为确保首仓防渗墙万无一失,亢亮裹着棉大衣蹲守现场,一守就是整夜。凌晨三点,高原寒风刺骨,测绳在掌心勒出血痕,他却一把抢过工人手中的探杆,弓身贴近导管口,指尖轻触混凝土面:“看,液面升得稳!导管埋深必须控准!”手电光在冷雾中摇晃,他的呵气凝成白霜,却仍紧盯每一车料的坍落度。最终,防渗墙抗压强度数据跃然纸上——最大值12.4兆帕、最小值8.2兆帕、均值10.0兆帕,全部优于设计标准。在风雪呼啸的浇筑台上,那串数字早已刻进混凝土,而他的背影仍如城墙般立在光与暗的交界处。 427个单元工程的“铁面柔情” 在泄洪系统的镜面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亢亮的严格程度早已声名远扬,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他对施工细节的要求达到了极致,尤其是模板接缝的处理,他明确规定必须使用塞尺进行精确检测,一旦发现误差超过1毫米,便会毫不犹豫地要求立即返工。工人们私下里常常抱怨他“不近人情”,觉得他的要求过于严苛,难以达到。 然而,在某次开仓浇筑前的准备工作时,工人们却意外地看到了另一幕。只见亢亮蹲在仓号旁边,全神贯注地用双手拾起仓内的碎石,生怕这些小石子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这一幕让工人们深受触动,原来他并非不通人情,而是对工程质量有着极高的责任心。 终于,在浇筑工作圆满完成的那一天,亢亮破天荒地自掏腰包,请全体工友们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在热气蒸腾的氛围中,他举起搪瓷缸,动情地对大家说:“弟兄们,咱们造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混凝土,更是下游百姓的生命线啊!每一寸混凝土都关系到他们的安危,咱们必须精益求精。”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也更加明白了肩上的责任。 最终,在亢亮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427个单元工程的优良率达到了惊人的97.4%。镜面混凝土表面光洁如镜,完全可以作为镜子使用,成为拉哇项目的一张闪亮的“质量名片”,赢得了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 5个徒弟传承的“宝典密码” 亢亮的工具包底层,躺着一摞泛黄的手抄笔记——那是师傅退休时传给他的“灌浆宝典”。在海拔2560米的灌浆廊道里,他带着五个“90后”徒弟,将纸页间的墨迹化作实战经验。白天,他手把手教徒弟调试灌浆泵,指尖沾满泥浆仍不停比画:“听声音,辨频率,这才是设备的‘心跳’!”夜晚,众人围坐在噼啪作响的火炉旁,他逐页拆解笔记中的公式,将晦涩的理论揉进高原的风雪。“搞灌浆,既得啃透书本,更得磨破鞋底。”他常念叨。 徒弟小梁的灌浆实施细则被他用红笔勾画了七遍,末页批注:“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才是真功夫。”细则修改的深夜,他裹着军大衣伏案疾书,哈气在台灯下凝成白雾,却始终不肯漏过一处细节。时光过去,这群年轻人虽已能独当一面,但每次钻进灌浆洞,他们还是会下意识摸摸工具箱,耳边仿佛还是会响起师傅的那句警言:“咱手里攥的不只是技术,是工程的命脉。” 如今,笔记本的边角早已磨出毛边,但扉页上亢亮手书赠言依旧清晰:“以简驭繁,以心守责。”这八字,成了高原上最炽热的薪火。 多年间,亢亮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2623根桩基的坐标、76米岩芯的敲击声、427份验收表的签名。他的工装永远沾着泥浆,业主单位连续四年的“先进个人”奖状,被他压在宿舍床板下,上面覆着一层高原的尘土。 晨光中,混凝土泵车的长臂划过天际,在雪山间勾勒出一道银色弧线。亢亮紧了紧安全帽,又走向下一个仓号。正如一代又一代成都院人平凡举动,丈量着祖国山河的壮阔。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