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香江之畔,筑起环保之城
——香港综合废物管理设施项目建设纪实
来源:山东电建公司 作者:罗超 时间:2025-07-17 字体:[ ] 分享:

维多利亚港的晨雾尚未散尽,石鼓洲岛的施工现场已蒸腾起热气。

6条钢铁巨臂般的生活垃圾焚烧线正舒展筋骨,3台55兆瓦汽轮机的轰鸣与海浪拍岸声交织,在这座填海而成的人工岛上,山东电建公司的建设者们正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着香港首个综合废物管理工程的根基。

日处理3000吨垃圾、年发电4.8亿千瓦时、减排44万吨二氧化碳——这组刻在项目名牌上的数字背后,是跨越山海的攻坚故事:闯过海岛变幻多变的气候,打破区域壁垒森严的标准,连通两地携手并肩的协作,他们让绿色能源的光芒穿透香江,照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路。

跨海攻坚,打响香港“第一枪”

2023年5月,当首批建设者登上香港石鼓洲岛时,迎接他们的不仅是咸腥的海风,更有一连串“下马威”:海岛气候一日三变,上午烈日炙烤,午后暴雨倾盆,傍晚台风预警常骤然拉响。加之,香港施工管理模式截然不同,每道工序需经几家单位审批,层层获准、层层拿许可证。

“在这里,就得把内地经验打碎了重拼。”项目经理李春燕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施工的难点:人员组织形式不同,设计软件不同,检查模式不同,参照标准不同……

会议室的灯光亮到黑夜,团队人员仔细研究香港标准,学习香港设计软件,把香港规范里的模糊表述转化为可落地的施工参数。

在持续的鏖战中,项目部不仅协助完成了电仪设计,还带着总包人员清理现场堆积的施工材料。通过一次次协助,总包单位终于开始重视电仪工作,也看到了公司在垃圾发电领域的硬实力。

破壁而行,开拓经营“新航道”

“几十号人不能干等!”2023年8月,因土建未移交出工作面导致工作断层,项目陷入窝工危机。望着现场迟迟交不出的工作面和受签证影响必须进港的工人名单,项目班子讨论商量后决定“借工”!

这一决定打破了僵局。在香港严苛的劳工制度下,借工作业必须谨慎。项目团队逐字啃完香港用工相关政策,把安全责任划分、工时核算标准等细则捋得清清楚楚,最终这种借工的模式,不仅帮助人工岛上其他单位解决了人员短缺的困扰和自身窝工情况,加快了业主单位工作进度和工作面移交,也为自己工作范围创造了作业面。

借工的闸门一旦打开,便涌出创新的活水。随后,项目部又承接了一些总包方的设备消缺业务,用娴熟的技艺,帮助其完成锅炉、管道等作业的精准修复。

人员组织的“巧思”更解了燃眉之急。项目主要人员翻遍公司人才库,将莆田项目、柬埔寨项目调回待岗的员工调至香港。为了平衡成本,他们仔细研究签证政策,合理调度国内人员,让人员统筹工作既符合签证规定,又盘活了员工利用率,更降低了项目人工成本。

这条在困境中开辟的经营赛道,也成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范本。

技术破冰,铸就香江“新地标”

155米高的异径曲面钢筋混凝土烟囱,是香港环保项目最耀眼的王冠。

这座不规则椭圆筒壁建筑,长径达23.86米、短径16.1米,矗立于台风频发的海岛之上,加之,传统滑模工艺在高强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出现粘模问题,因此,项目部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更优解。

在公司总部的支持下,项目部果断将传统滑模工艺转换为滑架定模提升工艺,给烟囱量体裁衣般解决粘模难题。针对异型结构,项目团队反复模拟试验,精准匹配钢筋安装效率与滑模速度,让弯曲弧度极大的环向钢筋乖乖就位。为了应对恶劣气候,项目团队还实施了多项技术措施:优化施工电梯方案确保安全,加固顶部支撑杆增强稳定性等,每一项措施都浸透出项目人员攻坚的智慧。

而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施工电梯随滑模加高,这在香港尚无先例。项目副经理刘波积极协助总包单位,白天带着方案奔走于总包、设计单位与香港主管部门之间,晚上趴在图纸上修改至深夜。三十多个日夜,数易其稿,幸得电梯注册工程师建议,采用两道平台签署的方式迂回进行,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2024年春节,当香港万家灯火团圆时,烟囱首模混凝土开始浇筑。除夕夜的工地上,罐车灯光刺破夜幕,升腾出建设者的热血与担当。历时211天,烟囱如期封顶。这一突破,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一种滑模提升装置”专利,相关经验也被编成工法报送集团评审。

如今,站在石鼓洲岛远眺,6条焚烧线已然矗立,烟囱顶部的航标灯与香港岛的天际线遥相呼应。项目投产后,每日3000吨垃圾将在这里变身电能,点亮香港10万户家庭的灯火,每年减少的44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为维多利亚港披上了240万棵树织成的“绿纱”。  

这座环保工程的建设足迹,是一群跨越山海的建设者,写给香江的绿色情书,它诉说着:真正的开拓,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挑战中生长力量,让每一份坚守,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