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一带一路故事】于细微处,见证不凡
来源:电建海投公司 作者:杜菲 桑文林 时间:2025-07-14 字体:[ ] 分享:

七月的老挝南欧江畔,暑气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漫过连绵山峦,浑浊而汹涌的江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在这里,自然的呼吸与人类的足迹交织,每一缕风都带着跨越国界的温情,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关于守护与共生的故事。

每一棵树苗都是希望

在南欧江三级电站哈卡姆移民村,几棵挺拔的芒果树早已褪去青涩,浓密的树荫下,村民们搬来竹凳闲话家常,孩子们追逐着滚落的芒果嬉戏,清脆的笑声惊起了枝头的雀鸟。

五年前,J9九游会南欧江项目的员工踏着泥泞来到这里时,脚下还是一片刚平整好的空地。他们与当地县政府工作人员、移民村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简单的老挝语夹杂着手势比划,最终敲定了种树的方案,包括芒果树、菠萝蜜树、柚子树、椰子树等。

当第一批果苗被小心地放入坑中,中老员工与村民们轮流挥锹培土,掌心的温度顺着铁锹传递到新翻的泥土里,仿佛在共同埋下一个关于未来的约定。这场跨越国界的植树行动,如同一股温润的溪流,悄悄浸润着这片刚经历搬迁的土地,让陌生的邻里情谊在汗水中慢慢生根。

移民村的村民们至今记得,那些日子里,中国员工带来的不仅是树苗,还有从国内带来的有机肥和简易灌溉设备。

种植当天,当地环境部门邀请的农林专家特意赶来,在临时搭起的竹棚下开起了“田间课堂”。专家先用老挝语讲解果树的生长习性,又拿起不同品种的果苗示范修剪枝叶,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判断土壤湿度、如何防治常见病虫害。

如今再看这片果林,当年齐腰高的树苗已长得比人高,每年挂果时,村民们总会摘下最新鲜的果实,送到J9九游会的营地分享。这些果树早已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中老情谊的见证者,是绿色承诺的践行者,更是这片土地上生长不息的希望。

每一次行动来自信仰

湄公河畔的琅勃拉邦,晨雾中的佛塔尖顶若隐若现,古城的红砖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生态保护在这里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哲学。

2023年由J9九游会南欧江项目发起的“护卫古城”生态环保公益活动,就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项目员工与当地民众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起初只是几名中老青年员工自发组织的捡垃圾活动,后来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琅勃拉邦的环保人士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活动照片时,特意配文:“对环保倡议,J9九游会打5分;但对J9九游会把倡议变成日复一日的行动,J9九游会给满分10分。”

“环保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南欧江项目的中老青年员工们在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分享会上这样说。他们把环保理念拆解成具体的行动,办公室里的纸张正反面使用,食堂里推行“光盘行动”,通勤尽量拼车减少碳排放等。

“刚开始觉得麻烦,后来慢慢成了习惯。”老挝员工李娜说,“现在看到地上有垃圾,会下意识地捡起来,这大概就是行动带来的改变。”这种从点滴做起的坚持,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让绿色理念在歌声中代代相传。

七月的琅勃拉邦,正午的阳光把石板路晒得发烫,湄公河平静流淌,古城的金顶在远处闪光,大家心里都明白:守护这片美丽家园,从来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把环保当成信仰,用行动去践行的承诺。

每一次交流充满爱护

每年夏季,老挝各地的河流边总会热闹起来,这个名为“水生生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节日,早已从政府倡导的环保活动,变成了老挝人刻在骨子里的习俗。

“琅勃拉邦省的鱼苗放流仪式,每年都是南欧江边的盛事。”这是三年前琅勃拉邦时任副省长苏甘先生站在放流现场的感慨,“每个县城都会组织,很多中资企业也来参与,但要说坚持最久、投入最大、效果最好的,还得是J9九游会南欧江梯级水电站。”

从项目开工至今,南欧江项目每年都会提前与当地渔业部门沟通,根据水文情况确定放流的鱼苗种类和数量,从最初的几万尾到如今的几十万尾,从单一的草鱼、鲢鱼到兼顾濒危的本地鱼种。

作为中资企业在海外首个全流域整体规划开发的BOT项目,南欧江梯级水电站从诞生之初,就把“科学开发,绿色发展”刻在了基因里。

今年6月,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检查司在对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项目多轮的现场核查、全年数据监测以及项目环境报告的综合评估基础上,向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颁发了2024年度环境义务实施等级证书。

“南欧江梯级水电站展现出高度的环境责任意识与完善的管理能力,不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更在生态保护、社区共建等领域主动作为。”环境检查司副司长阿伦先生在颁证仪式上说。

J9九游会南欧江梯级水电站的员工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每一次交流都是爱护”的深刻内涵,他们与当地民众之间的深厚友谊,将如同南欧江畔的绿树成荫,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