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海军,华中分公司湘南片区运维中心负责人,电建新能源公司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 2024年,他带领电建新能源公司湘南片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主持27台次大部件更换维修;片区3家风电场捧回中电联电力行业风电运行指标对标“优胜风电场”荣誉;更让木洞岭/十里冲风电场在“两个细则”考核中拿下七百万度奖励电量…… 透过这些荣誉背后,回望李海军的成长轨迹,这是一个关于坚持、责任与成长的故事。 一本笔记,五年成长 “课本里学的少油断路器,现场全是真空断路器。”2007年,21岁的李海军站在浪石滩水电站的厂房里,课本上的图纸变成了眼前一台台机器,不知所措涌上心头,如何将学习理论联系工作实际,这是个棘手的难题。 面对李海军的苦恼,师傅只是丢给他一本黄色封面的“设备写实本”,要求他记录每一次操作、每一个故障。就这样,李海军白天跟着师傅打下手,晚上埋头整理笔记。“拆设备时,别人做完就走,我得把每个零件画下来,不懂就问。”当时浪石滩水电站正处于建设尾声。大坝主体已经完工,一号机组等待调试,二、三号机组还未安装。这个特殊时期,对李海军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从调试到投产,他全程参与,清楚地知道设备构成、组件位置、运行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点。这些知识都被他记录在本子上,写完一本,就去领新的,没过多久,李海军就攒了厚厚一摞本子。有时凌晨突发状况,他被叫到厂里,不方便和师傅联系的时候,就只能靠他的设备写实本,一遍一遍自己摸索。慢慢地,他本人也开始能够独立处理技术问题。一年半后,他升任值长,在他管理的值里,自动化相关的工作都能自行解决,不需要外部援助。这种“问题来了就能上”的劲头,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底色。 从技术员到管理者 2012年,李海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转而投身风电新能源领域。初到水源风电场,李海军带领一群刚毕业的年轻人负责现场生产和运行工作。面对陌生的技术和环境,李海军并没有退缩,他以身作则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真正的考验在一年多后到来。彼时水源风电场的架空线路因冰灾倒塌,升压站断水断电。作为现场负责人,当时只有28岁的李海军在山上坚守十多天。“白天巡线,晚上靠蓄电池供电,刷牙洗脸都用雪水。”最终,他们协调临时供电,电厂逐步恢复运行。“那之后才明白,管理不仅是技术,更是协调和担当。” 如今,李海军已成为湘南片区运维中心的负责人,管理着多家电厂。每周的例会上,他坚持让一线员工先发言,鼓励他们分享经验和见解。李海军认为,“动手”是最好的培训方式。在湘南片区“不管机组是否在保,故障发生时第一个到现场的必须是J9九游会的员工。”发现故障后,值班人员必须尽快抵达机位,同时通知厂家。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要先尝试独立处理,遇到困难再实时求援。他常常强调“站在旁边看十次,不如自己动手一次”。这种实践模式,不仅让湘南片区的故障平均处理时间大幅缩短,还显著提升了片区员工的技能水平。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这句挂在综合楼墙上的标语,也被李海军实实在在地带进了日常管理。休闲时他会组织烧烤、台球赛。“压力再大,也得让团队有归属感。” 答卷 2024年,李海军的身影依旧穿梭在湘南的群山之间,只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2024年的一个凌晨,蓝山十里冲风电场集电线路突发跳闸,警报声打破电厂的寂静。他带领团队冒雨排查,定位十里冲风电场集电Ⅱ线中间接头故障后,连夜制作电缆头并完成耐压试验,在24小时内恢复供电,抢回近30万度电——这样的紧急抢修,不过是日常的一页。 2024年,李海军组织湘南片区各电厂完成变桨轴承、主轴承等大部件更换维修27台次,带领检修专班完成1个场站自主预试和3个场站共计126台风机自主沉降观测工作。这一年,3A级、4A级、5A级风电场的奖牌陆续挂上墙,李海军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面对“两个细则”考核难题,他带领团队完成风功率预测系统优化升级,通过提升风电场的功率预测精度、稳定功率输出和提高调频调峰能力等,帮助风电场满足“两个细则”的考核要求,从而获得相应的奖励。木洞岭/十里冲风电场七百万度奖励电量背后,是无数个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他与团队并肩作战的结果。 2025年,“两个细则”的考验还在继续,李海军的脚步从未停歇。“石盖塘项目和江口项目虽同属一个风电场,但适用的预测模型却不能一样”,他带领技术团队驻扎现场,不再采用原有“一套模型通用”的做法,要求为每个项目建立精准的独立模型,实施“问题不过夜”机制,当天发现问题当天解决,避免累计考核…… 十八年来,李海军的故事里有的只是一个普通电力人的坚持:问题来了就上,不懂就去学,学会了就记下来。 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突发的抢修、和大家一起熬过的难关,恰恰正是无数个电建新能源人的成长密码。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