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鲁西平原的四月,春风掠过无垠的麦田,掀起层层绿浪。在这片孕育农耕文明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梁场正悄然书写工业文明的篇章——4月18日,随着最后一榀箱梁在临清智慧梁场完成浇筑,近百榀银灰色箱梁整齐列阵,如钢铁琴键般静卧大地。这里是速度与精度的战场,是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水电五局人以匠心为刃,在平原之上雕刻出南北通途的壮阔蓝图。 麦田里崛起“未来工厂”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台)通道的核心段落,雄商高铁站前八标以33.465公里的钢铁弧线,串联起冀鲁两省的经济动脉。其战略支点——临清制梁场,以206.7亩的恢宏布局雄踞山东段之首,单日4孔箱梁的浇筑效率、189孔存梁的庞大规模,书写着“平原造脊梁”的工业美学。这座“钢铁梦工厂”承载着卫运河特大桥与聊城特大桥914孔双线简支箱梁的预制使命,包含32米箱梁829孔,24米箱梁79孔,非标梁6孔,错落有致、整齐列阵,以千钧之力托举未来350公里时速的“中国速度”。 京雄商高铁,这条纵贯中部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不仅是地理版图的连接线,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黄金纽带”。临清梁场的大国工匠们,用国之重器点缀鲁西滚滚麦浪的一望无际——从晨曦中智能机械的轻吟,到星夜下混凝土的悄然凝固,每一帧画面都在诠释:这里,正以钢铁为墨,浇筑着一卷改写时空的“交通强国”长卷。 2022年初冬的临清郊外,寒风卷着细雪,场长王峥岩站在一片空旷的麦田前,手中的规划图纸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彼时的雄商高铁站前八标,还只是蓝图上的几道墨线,而临清制梁场需要在这片荒地上,用18个月浇筑出914孔箱梁——相当于平均每天“诞生”近2孔百吨巨梁。 “这不是造梁,是造一座‘高铁粮仓’。”动员会上,王峥岩的话掷地有声。征地、清表、建厂,推土机碾过冻土,钢筋加工棚拔地而起,206.7亩的荒野被切割成6个精密运转的功能区。智能弯曲机的机械设备取代了人力的号子,混凝土搅拌站的全封闭设计隔绝了平原的风沙,BIM技术将生产线布局优化至毫米。当首台智能钢筋运输车沿着地面操作员设定的轨迹滑行时,老工人赵师傅蹲在地上摸了摸反光标识,喃喃道:“这梁场,真要改天换地了。” 传统工地长出“最强大脑” 首榀箱梁的浇筑夜,成了临清梁场的“大考”。2023年夏,蝉鸣喧嚣,钢筋绑扎区的灯光刺破夜幕,技术团队却陷入焦灼——传统工艺的效率瓶颈暴露无遗:人工绑扎误差难以控制,模板拼装耗时费力,混凝土养护全凭经验。“必须让机器学会‘思考’!”总工程师张达志带着团队扎进车间,将困局拆解成一道道技术命题。 自始至终这帮青年突击队员们心里清楚: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法则。产研学一体化大背景下,智能化在临清制梁场生根发芽。钢筋加工区内,接触网支柱基础质量控制智能化工装应运而生,工人师傅大大减少了返工的麻烦,钢筋间距误差被锁死在1毫米内,彻底解决了侵限问题。混凝土浇筑平台上,振捣整平一体机随着激光导航缓缓移动,操作员紧盯屏幕上的密实度曲线,曾经6人协作成为1人操作,“人海战术”化为“指尖掌控”;养护区内,物联网传感器将梁体温湿度数据实时上传云端,AI算法自动调节水汽喷淋,让混凝土在“数字春风”中悄然凝固。预应力施工区,钢绞线自动穿束装置如灵蛇游走,将原本数小时的人工穿束大大压缩,精度却提升了不止一倍;数智管理上智能存梁系统能自动规划最优存梁方案,让箱梁配置有序统筹,精准施策,物资管理模块通过物联网实现了从采购到消耗的全链条追踪,砂石分离机将混凝土废料“吃干榨净”,回收利用率再创新高。 最颠覆性的变革藏在模板区域。一台打磨检测涂油一体化设备,以机械装置的“铁腕柔情”完成三道工序:旋转打磨头清除锈迹,视觉传感器扫描平整度,喷雾嘴均匀喷涂脱模剂。“过去12人轮班干的活,现在1人监工就行。”技术员邓杰的日志里记录着对比数据——单榀梁模板处理时间从小时计算压缩至分钟计时,精度更精益求精。 首榀梁静载试验时,1.2倍设计荷载下,梁体仅产生0.5毫米挠度。这组数据被刻入项目里程碑,也宣告着“毫米级精度”从口号变为现实。“就像给高铁造‘脊椎’,容不得半点偏差。”梁场副总工张进伟的比喻,道出建设者们的执着。“这精度,甚至比绣花还苛刻。”他轻抚梁体光洁的表面,仿佛触摸到中国建造的铮铮铁骨。 在这帮姑娘小伙子的“发明清单”上,既有解放人力的自动化设备,也有优化流程的智能算法,更藏着让外国专家赞叹的"中国方案"。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探索下临清制梁场拥有了智慧大脑,9月12日通过国家工业生产许可证审查,顺利完成取证工作,正式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并架设首榀梁,还在真抓实干保架梁实战中立了大功。在最艰难的2024年末攻坚期,项目团队创下单月预制110孔箱梁的纪录。彼时的梁场灯火彻夜通明,运梁车的轰鸣与机械臂的舞动,交织成平原上的“钢铁交响曲”。“那三个月,J9九游会的微信步数天天霸榜,但看着梁阵一天天延伸,值!”施工员刘安元翻出手机里的旧照片,画面里是孜孜不倦调试设备的团队剪影。 丹心绘就时代经纬 春深时节,临清梁场的箱梁阵列延伸向地平线,与返青的麦田构成刚柔相济的画卷。这些即将托起“复兴号”的钢铁脊梁,不仅缩短着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希望——项目建设期间,当地农民在这里转型为产业工人,多项创新工艺通过中施企的平台播撒向全国。当最后一榀梁体被搬梁机缓缓托起,产业工人老周在朋友圈晒出技能证书:“没想到五十岁还能当上‘智能建造师'!” 临清制梁场内红旗飘飘,结合“党建+履约”设立的党员责任示范区十分醒目,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模范带头作用,依托省部级重点课题《大型铁路梁场规划建设及预制一体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建设期间累计开展技术攻关10余项,取得专利30项,培养技能人才百余人,王峥岩、张达志也被聘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当最后一榀箱梁浇筑完成的瞬间,00后技术员陈宣名在朋友圈写道:“青春浇筑钢铁长龙,奋斗绘就交通强国。”这或许正是水电五局人最朴素的告白——用自强不息跨越天堑,以勇于超越续写传奇。 夕阳西下,青年技术员李殿航将无人机升空拍摄。镜头里,智慧梁场与万亩麦田相映生辉,数字化设备在暮色中闪烁如星。“J9九游会浇筑的不是混凝土,而是通向未来的轨道。”他在工程日志上写道。远处,新型架桥机已在地平线上展开臂膀,建设者们收拾行囊的身影,渐渐融入鲁西平原的春霭。 此刻的临清大地,智慧建造的种子正破土拔节。当未来的列车风驰电掣般掠过这片沃野,乘客们或许看不见梁场中流淌的数据洪流,但飞旋的车轮必将铭记:这里有一群用创新突破边界、以匠心雕琢时代的五局人,他们以央企的赤子之心,在新时代的考卷上写下了力透纸背的答案,在春天的故事里写下了“智造强国”的最美注脚。 |
|||||
【打印】
【关闭】
|
|||||
|